新闻动态news
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图文)
发布时间:2018-03-07   来源:http://www.er-chin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 作者:艾伯塔环境技术研究学

该文讨论了后工业景观公园的概念及其在德国鲁尔区的发展背景概况,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而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

  摘要:该文讨论了后工业景观公园的概念及其在德国鲁尔区的发展背景概况,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而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公园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1.后工业景观公园

  后工业景观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并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来设计和营造的新景观。这些工业设施涵盖了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主要类型有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给水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具体包括各类车间厂房、库房、变配电站、锅炉房、烟囱、井架、水塔、水池、水渠等建、构筑物;高炉、气罐、油罐等工业生产设备;铁路、机车、管道、传送带、特种车辆等交通运输设施或动力传输设备等。

  后工业景观公园指的是依托工业废弃地上的后工业景观,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组织整理成能够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体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后工业景观公园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其中,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被认为是后工业景观公园的代表作。

  2.鲁尔区后工业景观公园建设背景框架——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

  鲁尔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个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20世纪50年代由于结构性危机导致地区主导产业衰落,产生丁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其中受影响至深的就是埃姆舍地区(Emscher Region)。埃姆舍地区在区域空间的意义上是指多特蒙德与杜伊斯保之间沿埃姆舍河流域的工业都市圈,区域内面积784 km2,沿东西轴向长70 km,包括17个城市,地区总人口约200万。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将地区的工业、历史文化、教育、劳动力、土地资源、区位条件、交通等优势条件转化为发展潜力,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政府的区域规划联合机构(KVR)于1989年开始启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Em scher park,简称IBA)计划的第一个10年(1991年~2000年)规划。埃姆舍公园计划包括七大主题。

  主题一:绿色框架——埃姆舍景观公园(The Green Framework-The Em scher Landscape Park)。基于对20世纪20年代曾由“鲁尔煤矿区房屋协会”提出的“区域绿色走廊”计划目标的实现,该主题提出将320 km2区域范围内保护和再生的绿地连按成一个链状的绿地空间结构,构建成完整的区域性公园系统(图1)。该项目的理念在于通过开放空间整合、景观恢复和提升环境的生态和美学质量,实现区域内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持续改进。在区域内规划了7条南北轴向的绿色廊道,邀请世界著名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参与规划和设计区域内的主题公园,包括北杜伊斯堡公园、城西公园、诺德斯特恩公园等。绿色框架计划在1999年之前全面开始运行。

  主题二:埃姆舍河道系统再生(Regeneration of the Em scher River System)。埃姆舍河道系统过去曾是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载体,是开放的“排污系统”。经过生态恢复后将使其转变成为动植物栖息的场所和城镇居民娱乐、体闲的景观区域。

  主题三:在公园中工作(Working in the park)。对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和组织,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及科学园区,并布置大量的绿色开放空间。各种工作场所都建设在优美的高质量的生态和建筑环境中,犹如“在公园中工作”。

  主题四:新技术链(A Chain of Technology Centers )。吸引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该区域。

  主题五:工业纪念物(Industrial Monuments)。工业化过程在该区域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迹,应作为工业文化的见证和标志以及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和更新利用。

  主题六:住宅建设和城市开发(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通过新建住宅和旧住宅的现代化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Living in the park)和生活方式,并带动城区更新。

  主题七:社会创新、就业和培训(Social initiatives,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创新性的活动和项目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结构性自我活化,提供了新的培训机制和就业机会。

  可以看出,整个建设计划涵盖了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景观优化、产业转型、文化发掘与重塑、旅游业开发、就业安置与培训以及办公、居住、商业服务设施、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等环境、经济、社会多个层面的目标和措施,是综合性的用地更新改造策略。虽然计划的名称是“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但景观公园建设只是从属于“绿色框架”主题的子目标之一,是基于建构“绿地空间结构”目标前提下对景观文化内涵、美学价值、生态思想的深入发掘和积极推动。在州政府、城市、企业和市民的共同推动下,历经十余年的埃姆舍公园计划建设已取得很大成效。截至2001年,共计有300多个项目已完成或正在运行。

  3.经典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3.1背景概况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而积230 hm2(2.3 km2),利用原蒂森公司(August Thyssen)的梅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 Ironworks)遗迹建成。该钢铁1903年投产,总产量共3700万吨,仅1974年生铁产量就达100万吨,是高产量的钢铁企业(图2~3)。1984年为从对欧洲产品配额限制的要求,工厂5号高炉为现代化改造付出了高昂的成本。1987年钢铁厂关闭,曾经与杜伊斯堡市共存了大半个世纪的工厂而临着拆除或保留的抉择,最终城市选择了后者,对工业遗迹予以保留,赋予其新的功能,并在景观美学意义和生态特质上加以强化。1989年北莱因一一威斯特法伦州政府机构在一项房地产基金的支持下购买了钢铁厂的用地,组建了开发公司;杜伊斯堡市也调整了规划,将用地性质转化为公园用地。这样该工厂改造项目被纳入到“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绿色框架”主题下的景观公园系统中,作为前期的探索性重点项日,手1990年举办了国际设计竟赛。组织者在报名的6.5个设计机构中遴选出包括法国景观设计大师伯纳德·拉索斯(Bernard Lassus)和德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拉兹(Peter Latz)在内的5个设计团队参赛。1991年竟赛结果公布,彼得·拉兹事务所的方案以其新颖独特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手法和现实可行的实施对策而最终获胜。1994年夏天公园首次对公众正式开放,好评如潮。彼得·拉兹先生因其在项目中的卓越工作成果而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并被尊为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代表人物。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则被誉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

  3.2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整体结构保护与综合再利用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对策上。

  其一,表明了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态度。拉兹认为,废弃工业场地上遗留的各种设施(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具有特殊的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应加以保留并作为景观公园中的主要构成要素。

  其二,对原工业遗址的整体布局骨架结构(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而不仅仅是有选择地部分保留。拉兹在对各种由炼钢高炉、煤气储罐、车间厂房、矿石料仓等独立工业设施构成的点要素,铁路、道路、水渠(埃姆舍河道)等构成的线要素以及广场、活动场地、绿地等开放空间构成的面要素等进行结构分析的前提下,使旧厂区的整体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在景观公园构成框架中得以保留和延续(图4)。

  其三,通过对场地上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利用,使景观公园能容纳参观游览、信息咨询、餐饮、体育运动、集会、表演、体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充分彰显了该设计在具体实施上的技术现实性和经济可行性。综合利用具体对策如下。

  (1)整体厂区的“博物馆模式”

  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保护的整体厂区向公众全面展开了有关工业生产的组织、流程、技术特征、相关设施、景观尺度和综合形象,也映射了工厂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作为有关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巨型博物馆(图5~9)。

  (2)煤气储罐的“体育体闲活动模式”

  煤气储罐位于厂区中心,1号、2号高炉东侧。在生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大显高炉煤气除一部分用手发电机房的能源外,其余的都储存在该煤气储罐中。工厂关闭后煤气储罐废弃。潜水爱好者向气罐内注入丁2万立方米的水,将煤气储罐改造成了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图10~12}。

  (3)料仓花园的“体育体闲活动、儿童娱乐、展览模式”

  利用原来贮存矿石和焦炭的料仓,更新改造为能容纳攀岩、儿童活动、展览等综合活动的场所。料仓的顶部设计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步行道,与“铁路园”的高架步道系统位手同一标高上;1990年,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前,德国登山协会的杜伊斯堡分会利用料仓厚重的混凝土墙壁建立了攀岩运动的场所;拉兹在“料仓花园”的北侧设计了专供儿童游戏的滑梯、绳索等设施;串联式的展览空间则是通过在厚达2m ~3m的混凝土墙壁上开凿出洞口形成的(图13~17)。

  (4)中心动力站、鼓风机房综合体、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模式”

  中心动力站是厂内最大的建筑物,长170 m,宽35 m,高约20 m,位于公园中心区南端,北与游客信息中心(原配电站开关设备用房)毗邻。中心动力站建于1906年~1911年,原来具有双重功能:其一,为高炉输送氧气,装设了6台制造高炉氧气的鼓风机;其一,为整个厂区和工人村提供电力,安装了10台利用高炉煤气作为能源的发电机。1965年~1987年中心动力站用作仓库。1997年,经过7个月的改建后建筑于10月重新开放,作为多功能大厅,用于举办国际性的展览、会议、音乐会等大型公共活动(图18~20)。

  鼓风机房综合体(图21)位于1号、2号高炉和煤气储罐的东北侧,最初包括鼓风机房和泵房两部分,分别用于生产熔化矿石所需的高炉气体和输送高炉冷却水。该建筑建造于20世纪初期,具有“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拱形窗和墙身装饰是当时流行的建筑形式。在20世纪50年代又增建了压缩机房。现该综合体被改造成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包括音乐会、公司庆典、舞会、戏剧表演和产品发布会等。其中的原鼓风机房已转化成为永久性的、作为鲁尔区三年一次节日庆典的500座剧场。

  1号高炉的铸造车间局部改造成为1100个活动座位的夏季露天影剧院的舞台,并在露天场地上加建了轻钢支架玻璃棚(图22~25),也可用于举办其他会议、演出活动。

  (5)配电站开关设备用房的“办公与餐饮模式”

  该建筑位于靠近公园中部的主入口处。现更新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酒吧餐厅(图26~27)。

  (6)5号高炉的“观景模式”

  5号高炉于1985年4月停产,现更新为游人可以攀爬到顶部的70 m高观景平台上鸟瞰公园全景的观景塔(图8)。

  (7)旧办公楼的“旅馆模式”

  旧办公楼1906年建成投入使用,现改建为140床位的青年旅社(图28)。

  3.3景观层次梳理与整合

  设计者将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梳理、整合为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

  (1)水公园(Water Park)

  公园标高最低的层次,由净化水渠、净水池、冷却池等水体构成。净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图29~32 )。

  (2)铁路公园(Railroad Park)

  铁路公园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是园区标高最高的层次,高出地面约12m,通过楼梯、台阶等与其他空间层次相联结。该层次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视野,而且作为水平线元素将各个庞大的独立工业设施联结起来,丰富了景观向度(图33~36)。铁路公园层在东西方向上穿越整个园区,并在中部偏西的位置呈编组形式放大,设计者将其命名为“铁路竖琴”(Rail harp )。

  (3)公共使用区(Areas of Public Use)

  包括金属广场、考珀活动场地、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开放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

  金属广场(Metallic Plaza)位于厂区中心的位置,在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北侧。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X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图37)。

  考珀活动场地(Cowper Places)位于5号高炉北侧、2号高炉南侧,原来作为堆放废渣的场地,现更新改造为林荫广场,作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广场地面利用废渣铺筑,并在广场中均匀栽植桦树(图38)。

  熔渣公园(Sinter Park )位于埃姆舍河渠的西侧,与“料仓花园”隔水渠相望。在利用废弃的熔渣铺砌的地面上种植树木形成小树林;熔渣公园的北端布置了一座半圆形的露天剧场,采用的砌筑材料是将废弃的红砖磨碎后作为骨料制成的红色混凝土。

  开放绿地主要指分布在厂区东西两侧的田野、林地等大尺度的开放空间(图39)。其中东侧有名为“Ingenham m shof”的约6 hm2的草场和耕地,主要用作体闲区域和学校社团的生态中心。

  (4)公园道路系统

  包括公园步行道和自行车路(图40)。将原来零散分布的城市街道联结整介成完整的交通系统。

  3.4优化环境的生态对策

  (1)水污染净化与雨水收集

  彼得·拉兹提出对山东向西穿越公园、原作为开敞的排水渠的埃姆舍河道进行处理,将污水与净水系统分离。埃姆舍河流经公园的长度约3 km,过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垃圾等都排放到河道中,使水体污秽不堪,夏季气味刺鼻。现在经改造后污水由地下直径4m的污水管道排走,经过净化的水则采用水渠的形式以避免与受污染的土壤接触;从场地和建筑屋顶上收集的雨水经过管道进入冷却池和经过清除污泥的沉淀池过滤后,再进入水渠湿地进一步净化,水污染净化的部分主要布置在厂区中部(图29~32)。

  (2)风能利用

  设置在水渠岸边的“风塔”可以利用风力将水渠中经净化的水从底部提升到高架步行道标高层,作为早季灌溉植被用水;在其他季节,经过提升的水又回灌到水渠中。通过这一循环过程,一方面营造了富有意趣的水的流动、跌落的视听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水体与氧气的接触来提高净化质量。“风塔”装置中的关键组件是“风轮”(wind wheel),它能保证即使在风力较弱时也能产生较高的输出效率(图41~42 )。

  (3)植被保护

  彼得·拉兹认为,在废弃地受污染土壤上顽强地进行生态演替的野生植被是生态学家难得的试验对象,应加以保护(图43),据统计,这写野生植被有450多种。在厂区与周围环境的边缘地带,有大面积的原生生境,成为多种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4)工业废弃物利用

  利用工业生产形成的沉积在厂区内的废渣铺筑道路、广场以及新的净水河渠的河床。

  3.5对自然演化进程的尊重

  公园的设计和营造包含了生态演化进程,因此不应该是一蹴而就、生硬地景观处理,而应是展现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例如金属广场铁板的持续腐蚀、受污染土壤上植被的生长等。其中也包括规划设计工作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十几年来,伴随着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逐步实施,彼得·拉兹先生一直在充满激情地持续地优化他的设计。

  3.6公园夜景照明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绚丽、迷幻的夜景照明是由在欧洲负有盛名的英国艺术家乔纳森·帕克(Jonathan Park)设计完成的。公园夜景与工业文化遗产、休闲活动共同构成公园吸引游人的三大亮点(图44)。

  结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项目本来是作为埃姆舍地区绿色空间结构系统中的构成元素之一,以开放空间整合及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题。但因其设计者彼得·拉兹先生具有开创性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和实施策略而使该项目声名鹊起,成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代表作品,并为类似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运营提供了经典参考模式。

  后工业景观公园建设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文明衰落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从文化、生态、景观等多维视角和层面提出的系统整体对策,并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有学者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建设后工业景观公园是工业废弃地土地利用的过渡性对策,经过进一步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后,土地景观终究会回归到工业文明前的田园牧歌式的环境状态(图45)。可以看出,这种对土地景观格局发展的预判饱含着生态理想,但却忽略了对负载着文化传承使命的工业遗产的景观意义给予足够的思考和重视。工业废弃地土地利用的未来模式将取决于多重因子作用的叠加,生态因子极其重要,但并非全部。

  应用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来作进一步的思考,可以看出,工业文明时期的工业场地、工业景观是工业生产的物化表征和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地区经济辉煌的标志。如果将其比作生态元,它是符合现实生态位的空间和功能要求的。但当结构性危机产生以后,工业场地逐渐转化为工业废弃地,工业景观也演变成了废弃工业设施,表明它的现实状态已经与原来的生态位不符;而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废弃地更新的一种成功对策,实质上是探寻到了与新的环境条件相符合的潜在生态位后,占据并充分利用资源将潜在生态位转化成新的现实生态位。

  目前,工业废弃地的再生问题是我国大量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作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经典范例,对国内工业废弃地改造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案例的成功是基于其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技术、经济背景,对手我国现状条件下的工业废弃地而言,建设后工业景观公园是否具备条件,应采取怎样的设计方法、实施过程和运营模式,尚需要依据客观的分析研究做出慎重、科学的解析与求证。

  

埃姆舍公园区位示意图


  图1 埃姆舍公园区位示意图

  

1920年的蒂森钢铁厂


  图2 1920年的蒂森钢铁厂

  

蒂森梅德里希钢铁厂1954年的航拍图


  图3 蒂森梅德里希钢铁厂1954年的航拍图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总平面图


  图4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总平面图

  图5 保留完整的中心厂区示意图(绘制在公园标示牌上)

  

保留的铁路和铁水槽车


  图6 保留的铁路和铁水槽车

  

厂区中保留的各种工业设备、管道
厂区中保留的各种工业设备、管道


  图7、图8 厂区中保留的各种工业设备、管道

  

 厂区中保留的建、构筑物(由5号高炉俯瞰)


  图9 厂区中保留的建、构筑物(由5号高炉俯瞰)

  图10 由煤气储罐望1号2号高炉和鼓风机房

  

 原煤气储罐运行原理示意图


  图11 原煤气储罐运行原理示意图

  

经改造后的煤气储罐外景


  图12 经改造后的煤气储罐外景

  

 改造成潜水中心的煤气储罐内景


  图13 改造成潜水中心的煤气储罐内景

  

拆除顶盖的矿石料仓改造成综合活动场所


  图14 拆除顶盖的矿石料仓改造成综合活动场所

  

料仓花园顶部的网格状步行道


  图15 料仓花园顶部的网格状步行道

  

料仓花园中的攀岩场地


  图16 料仓花园中的攀岩场地

  

料仓花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


  图17 料仓花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

  

料仓花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


  图18 料仓花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

  

料仓花园局部


  图19 料仓花园局部

  

料仓花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


  图20 料仓花园中的儿童活动场地

  

料仓花园中的展览空间


  图21 料仓花园中的展览空间

  

中心动力站外景


  图22 中心动力站外景

  

原中心动力站内景


  图23 原中心动力站内景

  

中心动力站改造成多功能活动大厅


  图24 中心动力站改造成多功能活动大厅

  

鼓风机房综合体


  图25 鼓风机房综合体

  

1号高炉铸造车间更新为露天影剧院


  图26 1号高炉铸造车间更新为露天影剧院

  

露天影剧院增建的遮雨大棚局部


  图27 露天影剧院增建的遮雨大棚局部

  

露天影剧院全景


  图28 露天影剧院全景

  

使用中的露天影剧院


  图29 使用中的露天影剧院

  

配电站局部改造为游客服务、信息咨询中心


  图30 配电站局部改造为游客服务、信息咨询中心

  图31 配电站局部改造为餐厅

  

旧办公楼更新为青年旅社


  图32 旧办公楼更新为青年旅社

  图33 净化水渠

  

水渠及岸上的植被


  图34 水渠及岸上的植被

  

净水池


  图35 净水池

  

水池及水生植被


  图36 水池及水生植被

  

水渠堤岸上的植被及台阶


  图37 水渠堤岸上的植被及台阶

  

铁路公园层的高架步行道系统


  图38 铁路公园层的高架步行道系统

  

高架步行道系统


  图39 高架步行道系统

  

穿过料仓花园的高架步行道


  图40 穿过料仓花园的高架步行道

  

铁路公园局部


  图41 铁路公园局部

  

从铁路公园层标高(料仓花园顶部)望1号、2号高炉


  图42 从铁路公园层标高(料仓花园顶部)望1号、2号高炉

  

金属广场


  图43 金属广场

  

金属广场铸铁板表面不同腐蚀状态


  图44 金属广场铸铁板表面不同腐蚀状态

  

由5号高炉俯瞰考珀活动场


  图45 由5号高炉俯瞰考珀活动场

  

考珀活动场局部


  图46 考珀活动场局部

  

公园绿地


  图47 公园绿地

  

公园道路


  图48 公园道路

  

风塔


  图49 风塔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图51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图52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图53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图54 废弃地上生长的植被

  

夜景照明


  图55 夜景照明

  

土地景观格局演化进程图